转自:上海三友
病例研析
术者信息
李勇教授
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
主任医师、科主任、硕士研究生导师
广东省名中医、珠海市名中医、岭南名医
擅长:中西医结合治疗各型颈椎病,腰椎间盘突出、腰椎管狭窄、滑脱,脊柱侧弯、骨折、结核、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。熟练完成各种脊柱侧弯、后凸畸形矫正,颈椎人工间盘置换,肿瘤切除重建、重度滑脱复位等高难度手术,及各种颈、腰椎微创、开放手术。
详细介绍: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,目前担任:珠海市脊柱外科微创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、珠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、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学组常委、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委员、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珠海市医师协会脊柱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。
患者基本信息
患者女性,58岁。
主诉:颈痛伴右上肢麻木3年,加重1月。
现病史: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痛伴右上肢麻木,范围以右上臂外侧,前臂外侧及第2,3指为主,偶有左上肢麻木,无精细活动下降,无行走踩棉花感,无胸腹部束带感,无会阴区麻木。经系统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。来我院门诊就诊,拟“神经根型颈椎病”收入住院治疗。
术前影像资料
疾病诊断及手术信息
诊断:神经根型颈椎病(C3/4)
科内讨论:患者单纯颈椎间盘突出,软性突出压迫,不存在节段性不稳及钙化,骨密度正常,为保留运动单元,减少或避免邻椎病的发生,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最适合。
术中操作:
1、麻醉成功后安装神经电生理,患者取仰卧位,颈部垫枕使颈部稍过伸位,头颈置于中立位并固定,双侧肩部贴宽胶带向下牵拉并固定,C臂X光机正侧位透视定位并证实颈椎于中立位。标记手术切口,手术区域外贴膜保护,常规消毒铺无菌巾。
2.经右颈前沿皮纹作横向弧口切口长约5cm,逐层进入,电刀切开颈阔肌,在颈阔肌深面向上下游离,显露胸锁乳突肌及肩胛舌骨肌间隙。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后缘间隙进入,将颈血管鞘拉向右侧,钝性向左侧推离食管,并连同气管一起拉向左侧,显露颈椎前筋膜,电刀剥离颈前筋膜及前纵韧带,显露颈3-4椎体前方,注射针头标记颈3椎体,C臂定位无误后,安装CCRS自动撑开系统显露颈3-4椎体前部。
3.用尖刀切开颈3/4髓核钳取出椎间盘组织,再用刮勺刮除髓核组织及终板下软骨,中线定位后,上Caspar椎间分别撑开器撑开颈3/4椎间隙,暴露后纵韧带,安装显微镜,术中见C3/4椎间盘突出的髓核严重压迫后方脊髓,部分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黏连,用椎板咬骨钳及神经剥离子取出突入椎管的纤维环及髓核组织,硬脊膜恢复膨起,术中未见脑脊液漏,术中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未见异常。
4.生理盐水冲洗颈3/4椎间隙,打磨颈3/4上下骨性终板,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专业配套器械行颈3/4椎间试模,经C臂透视试模合适后,试模高度、深度和宽度合适,于颈3/4间隙置人5*13mm的人工颈椎间盘,再次C臂机透视,假体位置满意。
5.冲洗创腔,清点纱布、器械无误后缝合椎前筋膜,再次冲洗创口,安置引流管,逐层缝合颈阔肌、皮下组织,局部敷料力压包扎。术毕,手术顺利。
术中影像资料
术后影像资料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检查影像片:
术后患者恢复情况:
患者术后恢复良好,并于术后第二日拔管出院。
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(cTDR)
20世纪90年代开展至今,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(cTDR)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关节病以及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。与传统的旨在稳定病变节段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(ACDF)不同,cTDR技术目的在于重建病变节段的关节功能。长期的随访数据显示,cTDR具有更低的再手术率,且更少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(ASD);邻椎病(ASD)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(ACDF)的一个长期并发症,预计有25%的患者会在10年内受此影响。而相较于单节段手术,2节段以上的ACDF手术更容易导致邻近节段应力增加。
Spineart的Baguera-C这样的创新人工颈椎间盘产品在国外已有十年临床随访研究,其主要优点如下:术后10年随访期间假体未发生自发移位、松动、塌陷、血管并发症或脱位等不良医疗事件发生;未发生长期装置或手术相关并发症且未观察到进行性骨溶解现象。
在该十年临床研究中,86.6%的患者保留了运动功能,活动度为7.4,相邻节段退变评估显示,10年内相邻椎间盘高度仅有极少下降,植入Baguera-C没有出现患者需要对颈椎的另一个节段进行手术,结果优于竞品人工颈椎间盘,证实了Baguera-C具有一定预防邻椎病的效果。二次手术率在10年随访研究中为2-10.3%,低于ACDF(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)的二次手术率(13%-22%)。综上所述,植入Baguera-C假体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功能效果,且并发症较少。
Baguera-C颈椎人工间盘介绍
Baguera-C
Baguera-C先进的颈椎人工间盘设计,有十年以上的临床使用经验。目前全球植入超过5万例。高度模拟生理状态下的颈椎间盘,解剖形终板设计可更好的匹配椎体终板,减少对椎体过度处理,继而减少椎体劈裂,假体沉降脱出等风险。
终板表面类金刚石(DLC)涂层和上下6枚固定鳍可提供初始和长期的稳定性。该植入物具有导向滑动髓核,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具有髓核震荡吸收设计的颈椎人工间盘,既可模拟生理状态下的颈椎间盘,又可降低过度活动导致的后方小关节负担。进一步减缓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可能性。上下钛板表面的DLC类金刚石涂层,可最大限度降低植入物磨损碎屑的产生,仅为竞品人工椎间盘磨损的百分之一至十分之一。
产品预包装中含有可透光的把持器,便于术中观察假体定位,进一步简化操作步骤。整体产品设计与材料的选择,使得产品的MRI伪影降到最低,便于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观察。